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
HTC 的故事與股票決策邏輯
既然上一篇談到了 HTC 的問題,這一篇我想延續一下,談談股票選擇的決策邏輯問題。
前幾天,HTC 執行長 Peter Chou 發表了一封給員工的公開信,有談到幾個面向,包括官僚入侵、競爭對手的進逼、對手用不公平的資源來競爭等等,看起來是有在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,只是成效如何,就有待後續觀察。
這兩天的股市倒是對這個消息還滿直接的給了負面評價,HTC 股價依舊沒有起色,顯然,投資人也開始變聰明,不會讓消息面主導自己的買賣。
HTC 最高點曾經到 1300 元,最近幾天收盤價都在 24x 左右。
當初買在 1300 的投資人,如果在下跌過程當中沒有認賠殺出,那麼從高點起算,到最近為止已經賠掉了一百萬,一百萬白花花的銀子哪。
很多投資人,進入股市,想要做的就是撈錢。看到別人那麼容易就可以賺到一個月兩個月的薪水,在報章雜誌的鼓勵之下,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奮鬥感,於是籌措了一筆現金,勇敢地朝向這個人家鼓吹有如金山銀山一般的寶藏。
接著呢,一攤開公司列表,啊咧,公司那麼多家,怎麼知道要選哪一家。沒關係,看雜誌或報紙介紹,這一家喔,報紙寫說營收成長多少多少,訂單接了可以到好幾季,獲利預計爆發幾倍,一定穩的啦,然後就把資金丟進去。接著,就不管了。
是的,很多投資人做完上面的動作之後,就不管了。除了股價,其他都不重要。不會去求證報紙寫的大單合不合理,也不會去質疑到底現在的價位是否太高,或者公司做出來的財務預測是不是有前景,整天就是關心股價到底啥時要漲。
然後呢,大戶要出貨,怎麼可能事先跟你講?當然就是傻傻地當了抬轎的人,幫人家出貨了結獲利,接著就眼看著自己的資金水位一路下降,到最後賠錢賠了一屁股,如果有用融資的,還會賠到欠債。
別傻了,在股市獲利沒有那麼簡單的道理。
首先,要能夠找到有投資價值的股票,就算你要投機,也要找到股性夠活潑的股票,才可以讓你上下其手,沖得不亦樂乎。在大多數人都是希望買了股票就放著,希望他可以賺錢的模式下,投資還是比較可行的道路。
接著,你要研究公司的幾個面向。包括了公司的主業是甚麼,主要的獲利來源有哪一些,跟景循環會不會有關係,加上公司的經營能力好不好。這些主題,沒有好好研究,大概很難了解我在說啥,可是,正是因為這些研究的功夫與時間,造成了巨大的差異。
好公司跟爛公司,在財報上是可以看出很多東西跟分別的。光是獲利品質與穩定度這一項,就可以從根本上鑑別一家公司的好壞。如果公司經營者只有熱衷於炒股票,本業不好好經營,那財報肯定不會太好看,大起大落是正常的,需要拉抬股價的時候財報就做漂亮一些,需要摜壓股價的時候財報就弄難看些,說到底,就是為了出貨。
優秀的公司就會專注在自己的本業上,透過建立門檻與創造價值來讓公司穩定成長,進而穩定獲利。股價通常不會那麼活潑,跳動幅度也不會大,投資人大概會覺得哈欠連連,這種股票一點都不會讓人有熱血的感覺。
正是這些股票,可以讓你每天安心睡覺,每年還可以領一筆豐厚的現金股利,創造你正向的現金流。那些表面上看起來飆漲很快的,往往是大戶操作的結果,小散戶是分不到一杯羹的。
回到 HTC 的 Case。當公司的財報開始出現問題,獲利開始下降,本業市占率開始降低,這時候投資人就要警覺,事情是不是有變化,當初買進的理由還存在嗎?還是已經被大環境所改變,必須要做出調整。
更甚者,在投資以前,就要弄清楚,這家公司的本業競爭程度如何,在所處的環境裡面有沒有辦法持續保持領先,畢竟,在電子產業裡面競爭激烈,如果沒有穩當的策略或者設立競爭門檻,對手虎視眈眈,很快就會追上來。
市占率一消失,營收就會掉下來,獲利當然也就跟著降低。不管今天這個結果是內憂還是外患,是內部官僚還是對手競爭,都造成了這個結果。身為投資人的我們,當然就是小心再小心,能不碰就不要去碰,錢太多可以捐給慈善機構做做善事恐怕還比較有報酬率。
所以啦,股市是個危險的地方,想要生存,是不可能不付出代價的,不論這個代價是金錢還是時間,都是必須要投入的成本。你的對手不是傻瓜,股票有人買一定有人賣,不然就不會成交了,憑甚麼你會比人家有勝算,這是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。
有一本書,是我很推崇的林茂昌先生寫的,叫做「用心於不交易」,裡面有講到很多心法,值得要進入股市的人好好研讀。
事實上,他更早之前寫了另一本書,「我的職業是股東」,如果你的志向是想要每天安穩睡覺,然後在股市裡面進行投資,這兩本書我認為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礎,至少,你知道你自己在做甚麼事情,會有甚麼後果,要怎麼做。
HTC 的故事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事情,希望,我們都有學到功課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