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幫助別人,從傾聽開始




著名的 TED 論壇上面,2012 年的九月,有一位叫做 Ernesto Sirolli 的非洲援助專家,分享了他們在非洲進行援助工作時的一些經歷。

故事是這樣的。大約在 1971-1977 年代,義大利政府支援了數項的援助計畫,支援非洲的那些國家進行農業生產,希望可以幫助他們達成糧食自足,不再為飢餓所苦。Ernesto Sirolli 參與了這些計畫,其中一個計畫,是在尚比亞這個國家進行,目標是種植義大利番茄,希冀可以提供糧食給當地的尚比亞居民。


那是一個非常肥沃的山谷,作物生長得很好,平均種出的番茄大小是原本在義大利種植時的兩倍甚至三倍大,所有參與的人都很興奮,然後他們援助隊就很高興的跑去跟尚比亞人說,「你們看,種植作物就是這麼簡單」,尚比亞人只是微笑,沒有說甚麼。

然後,到了作物準備要收成的時候,就在一個晚上,突然,從河裡面跑出兩百多隻河馬,把所有的果實連同植物都吃光了,是的,吃到一株都不剩,只留下光禿禿的田地。

所有援助隊的人都傻眼了,於是跑去問當地的尚比亞居民。居民回答,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邊沒有農業的原因!」

「為什麼你們沒有跟我們說?」援助隊質疑。

「因為,你們從來沒有問過我們呀!」

兩百多隻河馬,一夕之間,把所有的作物都吃光。

援助隊本來滿心歡喜的準備要收成作物,用勝利者的姿態去「教導」這些當地居民農業的技術與成果,結局卻是全部被河馬吃光。

關鍵在哪邊?因為沒有開口問。

我們看到需要幫助的人,會開始根據我們過往的經驗與立場,去思考怎麼樣能夠幫助眼前的這一個或者這一群人,透過甚麼樣的方式可以讓他們受益,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,但是我們常常會忽略一件事,他們是他們,我們是我們,對於真正情況的了解程度,我們還遠不如他們。

被援助的對象,看見有人要幫忙當然是很高興。問題就出在那些想要幫助別人的人或者團隊,並不是真正理解完畢所有的情況,確認受援助者的需求之後再開始進行,而是一來就照著自己原本的規劃與想像,開始進行自己想像中的「善行」,開始編織這些善行完成之後可以如何幫助受援助對象的美夢。

就像 Ernesto Sirolli 所分享的,如果援助隊在一開始種植之前,就跟當地居民確認再三,為什麼當地會沒有農業的原因在哪裡,或許就可以想出不同的方式來幫助這些居民,例如提供技術進行溫室栽培,透過建築物保護作物等等的作法,讓真正的農業變得可行。只是因為沒有詢問當地人的需求,貿然投入資源建設,到頭來換得了兩百多頭河馬的飽餐一頓。

如果我們在幫助別人之前,先開口詢問對方的真正需要在哪邊,要用甚麼方式最能夠幫得上對方的忙,就可以把真正重要的資源,例如時間與金錢,投到最有效益的地方,最可以幫助受援助對象的地方,避免了資源的浪費。

在職場上也是同樣的道理。看見同事遇到困難,如果在尚未了解情況之前就貿然投入自己的時間跟精神,想要幫助同事,說不定有可能剛好適得其反,本來已經準備穩定下來的局面,因為自己的莽撞與不了解,又重新進入發散的境地,變得更加棘手。

Ernesto Sirolli 後來分享了另一個他們在澳洲的做法。

澳洲當地的毛利人很會捕魚,他們捕魚收成的漁獲,在當地往往就是賣給廉價的罐頭工廠,做成魚罐頭然後出口,價格很不好,所以往往是辛苦好一段時間,換得了微薄的報酬。

他們在當地,起先並不直接出手去幫助這些人,而是透過不斷地傾聽,不斷的打探消息,跟社區裡面很多人碰面,去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,了解他們的困難點在哪邊,然後尋找可能的解決方式。透過討論的方式,形成共識,最後謀求解決之道。

團隊發現,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銷貨的對象。於是他們經由不同的管道,輔導這些毛利人在取得漁獲之後,賣給日本壽司店,由於魚貨新鮮,壽司店對這種貨源是相當喜愛的,價格一下子翻揚了四倍,壽司店取得了非常新鮮的漁獲,毛利人取得了更好的利潤,成功創造了雙贏的局面。

傾聽,可以讓資源更為精準的被利用。

下次當我們遇見有機會出手幫助別人之時,在出手之前,先坐下來,好好聽對方的需求,好好聽對方的期望,或許,我們將會由對方的口中聽見不一樣的聲音與經驗,幫助我們讓資源取得更加好的利用場所,也讓我們的付出真正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。

幫助別人,就從傾聽開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